博客Bernard:Vinexpo 2014酒展 – 紅酒篇

Château Angélus 波爾多右岸Saint-Emilion的Château Angélus 因為酒標上的圖案,中國人喜歡稱之為「大金鐘」。Vinexpo 第二天我參加了Chateau Angelus 2012年份的記招及試飲會,不過試飲的不是2012年,而是2009, 2010 及2011的年份。始發現原來當天的戲肉原來不是酒,而是酒瓶。 莊主Hubert de Boüard de Laforest, Jean-Bernard Grenié 及 Stéphanie de Boüard-Rivoal 介紹了特地為2012年打造的酒瓶,並首次在亞洲展出。為了慶祝2012年9月Château Angélus 榮升Saint-Emilion 的最高等級Premier Grand Cru Classé “A”, 酒莊決定在升級的首個年份推出一個全新設計的酒瓶。有別於以前的黃色金色紙酒標,新設計是在直接在玻璃瓶上蝕上鍍金的字體,就好像是2000年的Chateau […]

上星期看了一場有關酒的比賽。好像品酒師比賽一類的專業界別比賽看過很多了,但大專生的,還是第一次。這個是2014年波爾多左岸杯(Left Bank Bordeaux Cup)香港區的選拔賽。參賽者都是來自香港八間大專院校的學生。勝出的隊伍將於在今年6月25日遠赴法國波爾多著名的一級酒莊Château Lafite Rothschild參加波爾多左岸挑戰盃的總決賽,對手將會是來自世界各地的優勝隊伍。 雖然今次我支持的港大同學僅以些微分數敗給表現出色的中大代表,但作為香港大學的校友,我都為他們的表現而自豪。對於幾個初學者而言,要得到這樣的成績絕不容易。無論是第一回合的問答環節及品酒環節他大家都有出色的表現。回想由當天第一次見面,到選出隊員,以及之後的幾次試飲,我看到他們由一班只能分辨紅白酒的初哥演變成專家-至少是波爾多左岸的專家,他們下過的苦功毋容置疑。 酒知識其實是一門很複雜的學問,要深入了解一個地方的酒,涉獵的地知識包括地理、歷史、文化、氣象學、生化學及植物學等等。並非純粹背誦幾個有名的酒莊然後在餐桌上炫耀那麼簡單。而品酒更需要之前提及的大量知識,配合自己的品酒經驗,加上推理能力才可以抽絲剝繭得出結論。品酒文化在歐美大學已流行十多年,好像著名酒作家Oz Clarke 讀大學時便是牛津大學品酒隊的隊長。如果說在校園品酒是鼓吹劈酒,則和武術學會鼓吹暴力一樣無稽。   Château Lafite Rothschild的莊主Eric de Rothschild表示:「左岸杯給這些熱愛葡萄酒的優秀年輕學子提供了一個機會,以酒會友,挑戰波爾多左岸杯盲品競賽。」再次恭賀中大隊員及祝六月在法國的比賽順利,為港增光。另外未能入選的其餘七隊保持對葡萄酒的熱情,繼續學習。因為波爾多左岸只是你們的起點,亦是酒世界中有個很小很小的地方。

博客Bernard:情人節之酒Château Calon-Ségur

每年當我去到酒舖,見到這款酒又被搬到最當眼處的時候,便知道又到了二月這個普天同慶的日子-情人節。無他的,因為它的酒標上的心型令它成為情人節或週年紀念的送禮佳品。 Château Calon-Ségur建立於羅馬時期,原本稱為「Calones」,有說由於酒莊位處Gironde河口, 「Calones」則是當時用作運送木材的小船。到了18世紀先改名為Saint Estèphe de Calon,再因Ségur家屬接管而改名為Château Calon-Ségur。至於酒標上的心型標誌,則源自當時的莊主 Marquis de Ségur 伯爵。 事源伯爵是當年叱吒酒界的風雲人物,他除了擁有Château Calon-Ségur之外,還擁有Château Lafite和Château Latour兩大名莊。但是他為了要表白自己「心繫Calon」(英文真的是Heart was with Calon),於是便在酒標上加上一個心型以表心意。 Château Calon-Ségur在是1855分級制度中的三級酒莊(Third Growth),是眾多列級酒莊中最北面的一個,氣候相對清涼,加上黏土比例偏高形成Saint Estèphe特有的Terrior。如一般Saint Estèphe的酒一樣,Château Calon-Ségur的葡萄酒酒色深、單寧強勁、有香草、藥草香氣及黑車厘子、黑梅等果味。未必是女士們喜歡輕柔的果味,尤其是新近的年份,她們都會說太澀,但是誰在乎(who cares),有「心」便夠了。 再說,既然很少人可以有Marquis de Ségur 伯爵的財力可以用酒標表心意,市場應可以提供一些季節/節日限定的酒。酒標及酒的風格可以因應節日有點不同,例如夏天可以是light […]

博客Bernard:世紀年份的Second Wine- Connétable Talbot

2000年被形容為波爾多繼1982年後出色的年份,除了四月至六月天氣不是太理想之外,七月至十月的天氣好得可以追回之前的不足。直至收割cabernet sauvignon的十月中,幾乎只是下了一天雨。因此葡萄成熟得很好,果味豐富,單寧及結構堅實,適合陳年成熟後才飲用。不過今次我開這支是2000年的second wine – Connétable Talbot,是著名的Chateau Talbot 的second wine。 什麼是second wine(副牌酒)? 酒莊為了要保持正牌酒的水準,質素較次的葡萄都不可以造正牌酒,於是用來釀製副牌酒以免浪費。一般來說,副牌酒的葡萄通常都是來自同一個莊園的較低樹齡(一般是10至15年或以下),因此釀出來的酒比較淡也不夠複雜。另外在各個釀酒程序中,例如將葡萄分級時,甚至發酵完成後試飲時,亦有機會將之用於副牌。 換句話說,通常都是不適合陳年的酒。於是我懷著戰戰兢兢的心情開這支酒,希望可以品嚐波爾多的世紀年份,不過到了2014年的今天這枝second wine 還可以飲嗎? 最後沒有失望,甫開瓶便香氣撲面,待了三十分鐘之後果味更釋放了出來,感覺到它的深度:礦物質,松木及皮革的香氣亦出現了。酸度依然強勁,而單寧則變得柔和了。縱使感覺到頂峯已過,但仍然澎湃,真不愧為世紀年份的酒,這個時候開亦恰到好處! Chateau Talbot座落在Saint-Julien的西部,在1855年的酒莊評級中被評為四級酒莊(4th Growth)。 Chateau Talbot的得名來自英法百年戰爭中的英國的將軍John Talbot,他在1453年在Battle of Castillon 戰役中犧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