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he Macallan Edition No.1 and Rare Cask

喝著威士忌聽Jazz,除了以前看村上春樹的小說讀過之外,其實今次是第一趟。 配的更是The Macallan 的幾款酒,包括12年Sherry Oak ,15及17年Fine Oak。特別的更有剛推出的Edition No.1 及珍貴的Rare Cask。 Rare Cask用的是16種完全不同地方,不同風格的珍貴木桶,當中更有些是來自30幾年前的木桶,只有不到1%的桶能被稱為Rare cask 。 此酒口感豐富,層次多複雜,有很多香料,尤其是肉桂和薑的香味,而餘韻最難忘的是那些雲尼拿和黑朱古力香。 另外,我其實很欣賞Macallan Edition No.1,有較多的鮮果味道,餘韻相當複雜 ,而且非常抵飲。 Enjoying Jazz and Whisky, my first time since I read about […]

Benromach Whisky

Richard Urquhart是Gordon & Macphail家族的第四代,即Benromach Whisky 單一麥芽威士忌的主人 他們 Benromach 的三名釀酒師認真地用最傳統的方法釀造威士忌,由製作麥芽到灌桶都是他們的經驗和手工。 Speyside (斯佩賽)產區製造出來的威士忌,果香與花香比較明顯,而這支Benromach 10年因為最後一年用過Oloroso 雪莉桶的原故,在肉桂和柑橘皮的看味下,有悠長的雪利酒香和黑朱古力味餘韻。 而那淡淡的煙燻味則是來自被少許泥煤煙燻過的麥芽。 Richard Urquhart is the 4th Generation of the Gordon & Macphail Family, which is the owner […]

博客Bernard:威士忌晚宴@GLENFIDDICH Single Malt威士忌

威士忌幾乎是我最早接觸到的酒,不過不是飲。年輕的時候很喜歡閱讀村上春樹的書,威士忌好像他的Signature 般不停地出現。書中的主角聽著爵士樂,抽著香煙,拿著一杯威士忌,有型得很。好像是《聽風的歌》中的Jim Beam、《發條鳥年代記》中的Cutty Shark以至《海邊的卡夫卡》中的 Johnny Walker ,可能是因為他開過威士忌吧的原故,他的威士忌興趣非常廣。我沒有看過村上春樹的書《如果我們的語言是威士忌》,皆因我對此完全沒有認識,如果我們的語言真的是威士忌,我可以被定為「文盲」。 後來到讀WSET的時候,才開始接觸到烈酒(Spirit),而威士忌就是一種。烈酒是先以穀物發酵釀造成酒精較低的原酒,之後再蒸餾至酒精較做高的,經調配後就會成為可飲用的。烈酒這個中文的名字的確反映了酒精的濃度,但英文名稱spirit更有意思。有說古時的煉丹師認為在蒸餾時冒出的的酒精,其實就是那些穀物原料的靈魂,因此就叫spirit。剛好,威士忌了的名字亦是源自於基爾文 (Gaelic)裡的 uisge beatha(即「生命之水」,拉丁文為aqua vitae),都有一些比較spiritual 的感覺。見到威士忌的英文串法有時候是whisky,有時是whiskey,感到奇怪。原來蘇格蘭與加拿大產的威士忌拼法為Whisky,而美國與愛爾蘭產的威士忌就稱為Whiskey,原因我找不到,可能好像是Organization / Organisation 或 color / colour 的分別吧。   早前去了GLENFIDDICH格蘭菲迪威士忌的Wine Dinner,以威士忌為主題的food pairing 是第一次,結果是另我覺得相當驚奇,而且主辦的Leung Yick Co.更安排了Glenfiddich 的品牌國際大使Ian Millar 主持整個晚宴,講解了不少飲威士忌及配食物的心得。 […]